與焦慮和平共處:不再被情緒牽著走
- HealingTalk
- 6 days ago
- 2 min read

在快節奏的生活裡,焦慮似乎成為了很多人的「日常背景聲」。無論是工作上的壓力、人際關係的擔憂,還是對未來的恐懼,腦袋總會冒出一堆問號:
「如果我做錯怎麼辦?」
「別人會怎樣看我?」
「萬一失敗了呢?」
這些念頭來得又快又狠,讓人瞬間陷入自我懷疑與恐慌。但其實,這些聲音不是事實,只是焦慮在說話。
焦慮念頭從哪裡來?
從心理學角度看,人類大腦天生對「威脅」特別敏感,這是演化的本能。為了讓我們在危險來臨前做好準備,大腦會自動模擬各種「最壞情況」:
預演失敗的畫面
放大別人的眼光
想像被拒絕、出醜的情境
這些模擬雖然出於保護,但當它們變得過度頻繁,就會令我們的身心長期處於緊張狀態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。
【焦慮最常用的3種「話術」】
「等你準備好先做啦!」
不斷延遲行動,完美主義讓你永遠停在原地。
「風險太高,唔好亂嚟!」
陷入過度規劃,反而失去靈活應變的能力。
「出錯會好丟架!」
內心的羞恥感驅使你逃避挑戰,限制了成長。
這些都是焦慮的「慣用伎倆」,目的是讓你維持「安全感」,但代價卻是停滯與內耗。
【3個方法,學會與焦慮共處】
1. 看見念頭,不必反應
當腦袋冒出負面想法時,不需要否認,也不必對抗。可以對自己說:「這是焦慮的聲音,我知道它想保護我,但我未必要回應。」
這個做法,叫做認知脫鉤,幫助你與念頭保持距離,不被情緒牽著走。
2. 專注在可控的小行動
當焦慮來襲時,把注意力拉回當下。做一件小事:收拾一下桌面、喝杯水、寫下今日的to-do list。這些行動雖小,但能讓你找回「我有掌控感」的感覺。
3. 對自己溫柔一點
焦慮時,很多人會對自己說:「點解我咁無用?」試著換一種語言:「我明白你會擔心,這很正常,但你已經好努力了。」溫柔的自我對話,能減少內心的批判,讓你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。
焦慮無法消失,但你可以選擇如何面對
焦慮不會因為你討厭它而消失,但你可以學會與它共處。與其糾結「如果失敗怎麼辦」,不如專心走好眼前這一步。
每一次的覺察、每一個小行動,都是在告訴自己:「我有能力面對這一刻。」
如您需要情緒輔導,歡迎了解 HealingTalk 服務,由專業輔導員去聆聽與支持,陪您同行。
Commentaires